1977年冬天,随着已停止了十余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的恢复,教育的春天来了。这如同郭沫若同志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以《科学的春天》为题所作的闭幕式讲话中指出的“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一样,中国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同样,我的母校河南农业大学(当时叫河南农学院)的春天也相伴而来。
1972年,河南农学院迁址许昌,1975年学校曾更名为许昌农学院
“特殊”的一届
1979年9月,我满怀着高考被录取的喜悦,与来自四面八方的400多名新同学一起走进了河南农学院,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从此,我沐浴在母校的春天里,开启了美好的四年大学生活。
我们这届学生很“特殊”,是唯一一届在许昌校区和郑州老校区两个校区学习生活过的学生,所以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感受。无论是在地处农村的许昌校区学习的三年,还是回到位于繁华都市的郑州老校区后的一年生活时光,都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温馨回忆。沐浴着母校的春光、春风、春雨,生活的愉悦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令人至今难以忘怀。
母校的春光很明媚。许昌校区地处许昌的蒋李集镇上,周围是广大的农村,校内与校外春光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辉映。校园的建筑、道路、绿化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个性独特,靓丽耀眼,与当地农村形成巨大的反差;而学校附近农村的自然环境、乡土气息,又是校园春光的补充和烘托,尤其是校外西边不远处学校的几十亩果园和2000多亩实验田,那可是我们观春光、看丰收的好去处,这些是其他高校所不具有的。校园的自然环境固然让我们欣喜,而学校营造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如同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健康成长。
许昌办学时期操场
两个校区的学习生活
系里为我们各班安排一个老师做班主任,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老师就像家长一样关心、帮助我们,使我们在校有如同在家的感觉。正因如此,我们对张长道和董秀钿两任班主任老师感情深厚、印象深刻。系里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安排最好的老师上课,老师们对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晚上自习时还到教室答疑、辅导。
我们毕业实习也有老师全程指导,宁长申老师指导我们十几个同学在驻马店兽医院实习三个月,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刘维忠老师指导我和易本驰同学的毕业论文,她要求严格,精心指导,她为我们确定的“鸭寄生虫病调查研究”,本来是年后开学才开始进行,刘老师要求我们寒假前就启动。经过一段调查,效果不好,刘老师又让我们改为“兔球虫病的调查研究”。因为刘老师的认真指导和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等级,刘老师把它推荐给我们学校的学报,被录用发表。我们也深受鼓舞,每每想起,都对刘老师都充满着敬意和感激之情。学校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每个同学基本都有数额不等的助学金,多数同学只需要家里很少的经济支持,有的甚至不花家里的钱。学校因为有农场,每月给每个同学额外补助5斤粮食,同学们可以吃得更饱,这让其他学校的学生很是羡慕。
那是一个知识匮乏而又特别渴求知识的年代,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直笼罩着校园。早上洗漱完毕,有的同学就到教室学习,有的同学则拿着书本,端着饭碗,提着马扎,到校园一处读外语,教室里的读书声与校园各个角落的读书声此起彼伏。夏天天气炎热,教室和宿舍里既没电扇,更没空调,一到夜晚,同学们就抢占“有利地形”,为能找到校园路灯下一个地方学习而高兴……所有这些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那可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许昌办学时期教室
1982年9月,七九级作为许昌校区当时仅有的一届学生,随着学校的整体搬迁,回到了我们朝思暮想的郑州老校区。投进真正的母校的怀抱,那种激动、兴奋、幸福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母校的一切都让我们耳目一新。此时,河南中医学院还有部分师生在我们校园工作、学习,这样一来学校的房舍等教育资源就十分紧张,我们被安排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平房里上课学习,冬天用煤炉取暖,空中弥漫着煤气,房顶上往下滴着水滴;没有正规的宿舍,学校安排我们住在3号楼教室里。虽然学习生活条件不太好,但同学们都能理解,艰苦并快乐着,心里是满满的春光。生活在校园这种强烈的求知氛围、奋发向上的春光里,心中总是充满着灿烂的阳光,产生了无穷的奋斗力量。
许昌办学时期图书馆
母校的春风很温暖。冬去春来,春风习习,给自然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也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南宋志南和尚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表达了春风和煦而无寒意之感,这是大自然赐给人间的珍贵礼物。母校的春风不仅和煦清逸,而且意蕴更为深刻,组织的关怀、恩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关心都温暖着学子的心田。
我至今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大一入校不久,在冬季来临的一天下午,系里老师来到我们宿舍,了解同学们过冬保暖情况,发现我床上没垫褥子,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我们老家都不垫褥子,床单下面只垫稻草。老师则说,不垫褥子怎么过冬啊!过了几天,老师就给我和另外几个也没有褥子的同学各送来一条线毯。垫上线毯就暖和多了,也舒服多了,这条线毯伴随我度过大学的四个冬天,温暖着我的身体,更温暖了我的心。
许昌办学时期宿舍
还有一件事让我仍记忆犹新,大一下学期夏季来临之际,老师又来到宿舍,了解同学们过夏的情况。没几天就给我和其他没蚊帐的同学每人送来一顶蚊帐,从此我们就不再遭受蚊子的叮咬,既能睡好觉,又避免蚊子带来的疾病。更有母校文明的春风吹拂得我们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从文明宿舍的创建,到环境卫生的评比;从学雷锋到“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开展……母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母校的春雨很滋润。自然界的春雨很珍贵,“春雨贵如油”;无私,“润物细无声”;神奇,洗去冬日的萧瑟,带来一片生机。母校知识的春雨、智慧的春雨、精神的春雨,浸润着学子的头脑、心灵,使我们不断健康成长。
校园的春雨是知识的,无论是公共课,还是基础课、专业课,各种各样的知识犹如春雨般,让久旱饥渴的学子畅饮淋漓,痛快至极。校园的春雨是智慧的,它不仅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而且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哲学使我们懂得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让我们明白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校园的春雨是精神的,正是中共党史的学习使我对党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确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了加入党组织的决心,成为所在系本届学生中在校入党的第一个学生。
返郑办学初期学校东大门
自从进入大学,我就沐浴在母校的春天里,沉浸在校园的春光、春风和春雨中。校园的春光使我豁然开朗,看到了人间的美好,对人生充满了希望;校园的春风拂面而来,温暖着我的身体,抚慰着我的心灵;校园的春雨润物无声,使我的灵魂得到洗礼,思想境界不断升华。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我们的祖国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只有祖国的春天,才有教育的春天,也才有母校的春天,从而才会有我们个人的人生春天。
值此母校120年校庆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母校的敬意和良好祝愿,祝她生日快乐,春天永驻!
作者简介
杨德东 男 中共党员 1957年10月生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1983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牧医系牧医专业后留校任学生辅导员
曾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黄淮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