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校庆的情缘要从1990年说起。
那年,我在校长办公室吴双志主任的领导下,与马智侠老师一起编辑《河南农业大学校友录》(1928—1987)(以下简 称《校友录》)。蒋建平校长题写了书名,印了3000册。
吴主任曾带着我们到洛阳、义马、三门峡等地拜访校友。在洛阳见到了副市长张世军(植保系校友)、豫西农业专门学校(后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校长宋文成(原畜牧系教师),他们甚是热情。我们还沿路参观了豫西农业专门学校新安校区。
当时,校志编辑室没有库房,《校友录》只能借存图书馆一层书库。因为《校友录》用浆糊装订,书脊有一部分被老鼠啃啮。80周年校庆时,经过仔细修复后,无偿发给了校友。
80周年校庆
学校80周年校庆以前,曾计划举行75周年校庆,由高仲贤、李声宏、武毓芳、杜馨先等老师撰写校史。不知因何缘故,75周年校庆没有举行。80周年校庆时,1988年到1993年的校史由我承担写作。初写校史遇到不少困难,好在有老同志的鼎力提携,也顺利完成了任务。
校史的印刷几经周折,差一点“难产”。先是插页,因为是彩印,需要套印,技术要求高。我们的校史不是正规出版,只是“内部准印证”,换了几家印刷厂,我和张其峰老师、徐杰老师在开封一个印刷厂盯了三天三夜算勉强完成任务。其次是内文印刷。我们学校印刷厂的马厂长,拍着胸脯向学校保证,急学校之所急,保证提前2天完成印刷、装订任务。80周年校庆一开始,我就参加了校庆筹备工作,在茹光明(时任校办副主任)的领导下,开展校庆工作。
校庆的会场在文化路校区的3号教学楼前,主席台是趁着楼前的台阶搭建的。会场的1000张凳子是后勤工作人员在校庆前夜摆放的,非常规整,正看、竖看、斜看都是笔直的。校庆当天,我的任务是跟韩锦峰副校长一起,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接待兄弟院校的来宾。
这次校史的写作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资料对于校史写作太重要了,加上在校办工作的便利,我开始编辑《河南农业大学年鉴》。总结编辑年鉴的实践,写作了几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兰州大学的《秘书之友》。
90周年校庆
2003年90周年校庆。学校总负责是王玉斌副校长。
2002年春季启动9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我在人文学院任书记。抽调到校庆办,先在杜宝智书记的领导下开展筹备工作,鞠自立书记回校后在其领导下开展校庆工作。暑假,学校承担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任务,校庆与评估合并。我把主要精力由编写校史转为《自评报告》。11月,评估结束,才接续校史写作。
2003年春,非典肆虐,人员隔离,长期封校。好在一两个月就烟消云散。学校不失时机地全方位开展了校庆筹备工作。玉斌副校长带着鞠自立书记、杜宝智书记,先后赴濮阳、商丘、平顶山拜访校友,谋划校庆。
玉斌副校长特别要求校史写作要培养年轻人,校史编写组由邓振营、刘全峰、孙淑娥、张倩华、郭战伟、禹明增等同志组成,可以说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这次校史基本保留80周年的校史内容,只是体例按照学校的办学历程,做了大的调整,以期更符合学校的历史沿革。80周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因为时间紧迫,玉斌副校长亲自到大象出版社找其社长协调有关人员,按时交书。其中大象出版社的郑强胜老师出力不少。因为纸质版印数不足,又临时制作了1000张校史光盘。
在编写校史的同时,还做了两项工作:协助编辑《风雨九十年》,主要是抢救挖掘校史资料;经与《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协商,他们无偿为我校90周年校庆出版一期专辑,稿件我们负责提供,按其质量要求修改。出版后,付给作者稿酬。作为酬谢,校庆庆典特邀其作为嘉宾出席。
当时高校校庆都会邀请重要领导出席,时任校长张百良当时在全国人大农村农业专门委员会任职,了解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在青岛视察。我们借此机会,盛情邀请其到河南视察,并参加我们的校庆。确定行程后,省里主要领导也决定参加我们的校庆,还借我们的校庆就全省高等教育做出指示。
校庆的会场设在文化路运动场。我的任务是为兄弟院校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张端品、国内校友代表韩庚辰等拿备份的讲话稿(如果忘记带,随时递上)。
校庆当天,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彩旗猎猎,礼炮轰鸣;庄重大气,典雅热烈。
100周年校庆
2012年,兴办高等农业教育100周年庆典。学校总负责是杨德东副书记。
我作为河南农业大学校史(二)编写负责人,有几件事情记忆深刻:
为了学习河北农业大学挖掘校史资料的经验,学校派我和邓振营前往学习。邓振营带着脚伤出差。因为时间急,没有买到火车票,临时托其同学把我们送上车,再补票。从河北农业大学赶到北京,已是夜里11点以后,原定宾馆房间取消,最后加价才勉强有个床铺。第二天早上,邓振营忽发高烧,还坚持让我先去第一档案馆查阅资料,再陪他看医生。资料查得很顺利。请示学校后,我们连夜返回,到家已是凌晨。第二天,邓振营就去人民医院住院了。
趁着春节我们把校史初稿送有关人员和部门征求意见,开学后,没有得到多少反馈,原想可以定稿了,但天有不测风云,清明节放假前,党委会讨论没有通过。没有等清明假期结束,我和禹明增、邓振营、赵民善、张朝阳、郭治鹏就到许昌修改,“闭关”两个星期,最终得到“比想象的好”评价,我也对“文章是改出来的”箴言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我们办学时间往前提10年之事,慎重起见,校领导带队到河南大学通报情况,在建校溯源问题上尊重历史,尊重专家意见,明确以1902年创建的河南农业大学堂为我校建校源头,建校110周年。尽管证据确凿,但百年庆典是一个整数大庆,在人们心中意义非凡,如果越过百年校庆直接庆祝110周年,虽然是对历史负责,但客观上存在百年大典的缺失和遗憾,经过校党委认真而慎重的思考,综合各方面情况,我们的校庆由110周年改为“兴办高等农业教育100周年”。
120周年校庆
今年的120周年校庆。学校总负责为李成吾副书记。
校庆之前,就开展了一些工作:牵线搭桥,迎回了“农大红”牡丹;参观中国农业展览馆,发现了解放前我们学校培育的2个小麦品种;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时期、中山大学时期、河南大学时期,我们编辑印刷的刊物悉数被找到。
河南农业大学校史(三)编纂开始于2021年暑期。这部校史的写作,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校史编写组组长李成吾从执笔人的选拔、章节体例的确定,到校史工作的大小会议、初稿的字斟句酌,事无巨细都倾注了心血和汗水。校史编写组副组长郑东方、王红艳,校庆办的李国权、张勇民、秦素玲三位老师,无论是部门协调,还是整体推进,都不遗余力地给予了帮助。禹明增和我对全书进行了多次通稿、修改。编写组成员王广珍、代莉、王永才、李红娟、郝四平、田志强、张世敏、郭治鹏、周冉、朱应举、牛根义、吴玲玲写作认真,句斟篇酌,力争奉献“精品”。机关各部处、各学院、各教辅单位都对校史(三)的编写提供了有关资料,给予了鼎力支持。
目前,校史已经进入排版和校对阶段。
在写作校史的同时,我还参与了校史展览馆的建设,以及农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文法学院的院史编写工作。
尽管我不是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但从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毕业分配到农大,屈指算来已是44个春秋。我用4本校史见证了学校的进步,我用4本校史记录了学校的辉煌,我用4本校史描绘了学校的变化。
我与校庆的情缘不是以上文字所能承载的。
作者简介
吴海峰 男 中共党员 1956年11月生
研究馆员。
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
先后在附属中学,校志编辑室,校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人文学院,图书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