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大12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特别高兴。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回顾1950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新生的河大农学院转眼间已经是73年前的事了。在历史的长河中,73年不值得一提,但在人的一生中,能工作、生活73年,也算是大数字,实在是太幸运、太幸福了。
“新生”的农大
农大走过的73年是极不平凡的73年,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苦辣酸甜都尝过的73年。
在这73年中,我们农大经历了四易校名(河南大学农学院、河南农学院、许昌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三次大搬迁(开封搬郑州,郑州搬许昌,再由许昌搬回郑州原校址)。到如今的两地三校区五基地办学,拥有三万多名师生,真是可喜可贺。
1971年,学校响应毛主席“农业大学要统统搬到农村去”的指示,从郑州搬到许昌办学。1979年4月4日,省委豫文(1979)6号下发了“关于河南农学院搬回郑州的通知”。喜讯传来,全院欢呼雀跃,激动万分,人人努力工作,为顺利搬回郑州办学做好准备。1980年秋,有七个专业的新生在郑州原校区入学,到1982年秋搬迁基本完毕。紧接着1984年1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1984)116号文件批准学校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此后,河南农业大学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迎来了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体农大人积极努力,由当年二三千名师生的办学规模,发展到今天22个学院、三万多名师生,真是让人欢欣鼓舞,令人奋进。
农大能有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
1950年在开封禹王台办学时,条件非常困难。当时仅有150多名师生,在教学设备、图书全无的条件下,完全是白手起家、从零做起。在党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农大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新农大、大农大。
我之所以说这73年的农大为新农大,是因为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时,河南大学奉国民党命令南迁苏州。开封第二次解放后,苏州也相继解放。1949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派人去苏州,接回河南大学1200余名师在开封原校址办学。1949年9月至1950年3月,河南大学全体师生进行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这在当时全国大学中是为数不多的,我们很是引以为荣——这是河大的新生,也是农学院的新生。经过政治学习后,思想改造大有成效,学校到处一派新气象,师生们政治热情高涨,初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
与农大共成长
1950年5月,我调到农学院工作。5月7日,河大在大礼堂公开党组织和党员名单,当时农学院只有三名党员,但也成立了党支部。我在1949年5月1日中原大学毕业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农学院在党的领导下,学习传承革命老区的办学经验,同时也学习苏联经验开展工作。
我在农大工作、生活了73年,可以说,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大,所以我对农大特别有感情,关心农大的事业发展,也爱护农大的一草一木,在岗时积极工作,离休后仍积极进言献策,曾多次提出办好农大的书面建议。回顾这73年,我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积极践行党的方针政策,处处起到党员作用。
我在农大的73年概括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开封办学七年。在院党政领导下,我负责教务工作。当时的工作条件极差,教学中困难多多,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学校极为重视政治思想教育。1950年秋第一届新生入学时,先进行两个月的政治教育才转入专业学习。同学们的专业课多半都是在农村、林场进行学习。
在教学上,我有两件事至今仍记忆犹新。第一是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农业人才。建国初期,主要是学习苏联“一边倒”。所以教学上实行苏联的专业教学计划,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每年进行修改,主要是减少原课程学时,增开新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培养既有理论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第二件事是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农学专业由每年只招两个新班,扩招成十个班304名新生,给教学、生活带来极大的挑战。不得已,学院只好实行二部制,一半学生上午8时至午后2时学习,另一半为午后2时至晚8时学习。我们一心做好教学工作,同时也作好科研工作。1951年南阳专区小麦吸浆虫危害严重,损失较大。农学院的何均副教授带领教师和部分学生,对小麦吸浆虫进行研究,先后在省内各县进行了详细调查,创造了人工拉网防治方法,并确定了用0.5%六六六的防治效果最佳。此项研究工作受到了中南农林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表扬,并记大功一次。在开封办学期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建立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教学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在今天的农大都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发扬。
第二个阶段,是学校开始在郑州办学后。1957年2月,我开始担任教务处副处长,1960年调到牧医系任党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也算是党政业务双肩挑。除做好系里的日常教学工作外,我特别重视党务工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真扎实,深入人心。1963年9月,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后,我们党、团工作人员深入学生班级,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雷锋精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人人争办好事,为班集体争光。其中一个班级学雷锋成绩突出,被团省委命名为全省高校唯一一个“学雷锋省优秀班集体”,并受到团中央的表扬。该班的先进事迹曾在1965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登载,当时轰动全省,成为了全省高校学习的典范。该班班长董雷,在党的教导下进步很快,表现突出,毕业后曾任河南省委纪委书记,后调任陕西省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至1988年。1979年我任教务处处长,后又返聘三年,1988年离休。我任教务处长期间,因“文革”后百废待兴,学校办学经费十分困难。在校党政领导下,除了做好教务处的日常工作外,还致力于两件大事。第一是广开学路,联合办学,既为学校办学争取些经费,也为国家多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学校曾与省交通厅、省烟草总公司、省农业厅、省教育厅联合办学,为他们培养急需的专业建设人才,相关部门曾为学校一次性拨款200万元。现在看200万元不值什么,但当时还可以办很多事。第二是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学分制,同时,还分别制订出双学位制、提前毕业、导师制等。后来这些制度经过不断改革,现在仍在沿用。
离休后的时光
第四个阶段,是在我1988年离休后,距今已经三十多年了。作为1953年5月4日入党的老党员,我牢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这句话。我离休后就被选为离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连选连任十一届,担任支部书记已三十多年。我担任支部书记,主要是以身作则,学习工作都走在前头,团结支部一班人,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做好支部工作。我们支部有三项规定,就是“党员因病住院必看望,党员家中有难事必访问,党员无故不过党日必过问”。
在老干部处党委领导下,离休党支部学习、工作都走在前面,深得各退休支部的好评,也得到上级党组织的多次表彰和奖励。离休党支部曾被省委高教工委两次评为“先进党支部”,五次被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支部书记先后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第五届校道德模范”、“校庆工作先进个人”和“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我们离休支部原有党员70多人,现在只有13人,平均年龄91周岁,且多年老体弱的,有的党员多年住医院。但大家都表示,要保持晚节,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为人民服务的好事。我已九十有七,仍担任支部书记,只要还能坚持,就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我将有幸见证农大120周年校庆,在这里,我祝贺农大快速发展壮大,为党和国家多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为河南的农业生产多做贡献。
作者简介
高仲贤
男 1925年5月7日出生
1947年9月至1948年12月在上海读大学。
1948年12月从蒋管区上海到解放区开封读中原大学。
1949年元月至4月30日在中原大学进行政治学习,改造思想。
1949年5月1日毕业,分配河南大学工作。5月1日批准为共青团员。
1949年5月至1950年4月在河大22队任政治辅导干事。
1950年5月至1952年8月在河大农学院教务(股)科任教务副股长、科长。
1952年9月至1959年3月在河南农学院任教务办公室秘书、教务科长。
1953年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4月至1961年在河南农学院任教务处副处长。
1961年春至1975年5月在河南农学院任牧医系党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
1975年6月至1978年12月在信阳农专任教务科长、副校长。
1979年元月至1988年在河南农大任教务处长。
1988年2月离休,连选连任十一届离休党支部书记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