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庆征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大树的记忆

苏金乐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77级,我在河南农学院许昌老校区林学专业学习了四年,期间,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园林系教学楼后边的那个树木园,面积大约1亩多地,种植了200多种树木。

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南农学院从郑州搬迁到许昌蒋李集校区办学,教学条件简陋,没有教学实习场所。园林系树木学教研室的苌哲新、卢炯林、史淑兰等教授为了能够让园林系学生学好树木学课程,更好地识别树木的形态特征,认识更多的树木,申请特批了一小块地方,种植从全省各地收集来的珍稀树木,有些还是几经周折,不远千里从外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同行那里引种过来的,其中比较名贵的有银杏、水杉、樟子松、朴树、榉树、刺楸、文冠果等。

每当上树木学课程的时候,老教授们总是带领着学生们在树木园里一棵一棵、一种一种地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识别要点、生态习性、利用价值等,遇到比较特殊的珍稀保护树种,还要多占用几分钟,讲讲这些树种的分类地位以及保护价值等。这些实践性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树木学的积极性,这个小树木园就成为同学们课余时间学习树木学知识的好去处,也为林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每当同学们聚会时,都会回忆起小小树木园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河南农学院搬回郑州文化路校区办学,树木园的去留成为教研室老师们的需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大家讨论,经园林系领导批准,将树木园内一些珍贵树种由树木学教研室负责随同学校一起搬到郑州文化路校区。1982年春天,刚毕业留校的我,加入了树木园搬迁的队伍当中。从树木园里树木的挖掘、捆扎、装车、押车,到郑州文化路校区的树木栽植点定位、挖坑、栽植、打支撑、浇水、封土等工作全部由老师们带领学生完成。由于学校整体搬迁,各项工作异常繁忙,文化路校园还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一些临时建筑、危房、老师的试验基地,限制了这些树木的种植定位。在总务处的帮助和协调下,最终决定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对搬迁来的树木进行了布局和定位。此外由于种种原因,也损失了一部分珍贵树木,如樟子松、蝟实、山桐子、冬桂等,非常可惜。目前保留下来的包括大礼堂北侧通往成教楼道路两侧的水杉,老牧医楼西侧的朴树,2号楼东侧的杜梨、东南角的丝绵木,中心花坛中的银杏、乌桕、栓皮栎、三尖杉、黑松、油松、三角枫、文冠果等,图书馆周边的刺楸、喜树、罗汉松等。

27629

▲文化路校区的水杉行道树

359A2

▲文化路校区老牧医楼西侧的朴树

来到郑州后,我主要承担了植物分类学、观赏植物学、园林苗圃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每每带学生进行校园现场教学时,都要到这些树下宣讲一通,而这棵树也成为我讲述农大办学历史,回忆美好时光的必讲课。

22F90

▲本人带学生校园实习

2009年,河南农大龙子湖校区开工建设,河南农业大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0年10月,孙天华教授来到河南农业大学任常务副校长,除分管校长办公室等工作外,还协助校长管理新校区建设工作。孙校长非常重视新校区绿化工作,2011年春季刚开学就把我和时任许昌教学试验场党总支书记、场长耿字典叫到一起,安排将许昌老校区遗留下来的大树移植到龙子湖新校区,并强调:大学不但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树,特别是将许昌老校区遗留下来的大树移植到龙子湖新校区,是河南农业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是老一辈农大人历史的记忆,又可以使龙子湖新校区的绿化水平和环境条件大大提高。随后分工由耿书记负责许昌校区的有关组织协调、大树挖掘、吊装运输等工作,由我负责大树移植技术指导工作。接到任务后,耿书记立刻联系到移植树木的何立虎师傅,我连夜撰写了移植技术方案,包括挖掘前准备、修枝消毒、树木挖掘、吊装运输、施肥栽植、栽后管理、安全施工等都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技术要求。几天后我们又陪同孙校长到许昌校区看树、号树,研究确定移植方案,最终决定将许昌老校区凡是能够移植的大树统统移植到龙子湖新校区。

移植开始,困难重重,一方面,当地群众阻挠,不让移植,经过多方面做工作协调,才勉强同意。另一方面,树木的移植过程也异常曲折,有些树木生长于两个房子之间,有些树木生长位置距吊车位置较远,吊车需要伸长吊臂才能够到,50吨吊车师傅都望而生畏,重新找100吨吊车;有些树木生长位置距房子较近,起树时不能使用挖掘机挖掘,只能用人工一镢一镢地刨、一锨一锨地挖。大树运输白天不能上路,只能晚上运输。由于树大,胸径多在50厘米以上,需要带直径2米以上的大土球,一辆大板车只能装3至4棵,到龙子湖校区后要连夜卸车,大板车返回运第二趟。为了保证大树移植成活,要采取带大土球、保护树干、伤口防腐等技术措施,还要做到随挖掘、随运输、随栽植、随浇水。特别是龙子湖新校区还处于起步阶段,路没修、坑没填,原始地面比规划标高普遍低1米以上。由于土地手续还没有完全办好,周边群众不让施工。时任新校区建设副指挥长的李成吾副校长和建设指挥部的同志,费尽心血做周边群众的工作。为使行道树法桐能够准确定位,林学院测量教研室的郭保生老师用测量仪器为每一棵树标注准确位置,并在四个方向设立标杆。栽植开始,先用钩机堆2米多高的土堆,再在土堆顶部挖坑、施肥、栽植,打支撑、浇水。在2米高的土堆上栽胸径50厘米以上、主干高都在5米以上的大树还是第一次遇到。每栽一棵树,特别是在浇水时,大家都提心吊胆,恐怕出现土堆被冲垮,树体倒塌事故。所幸,大树全部移植结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此次移植,共从许昌老校区移植树木200余株,其中龙子湖新校区南大门道路两侧、东西主干道两侧移植胸径50厘米以上法桐行道树120余株,南大门西侧绿地内,移植银杏大树8株,重阳木大树5株,还有枫杨,乌桕、广玉兰、桑树、花椒等大树十余株,以及其它花灌木60余株,成活率几乎达到100%。目前,除部分大树由于挖湖造景移到其它地方外,都已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成为具有农大特色的靓丽风景线。

21F7E

▲龙子湖校区郁郁葱葱的法桐行道树

从许昌老校区移植到郑州两个校区的参天大树,不仅记录了河南农大历史上的一段变迁,承载了农大文化的继承,又为农大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作为农大人,每每回忆起两次树木移植的经历,似在昨日,总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也算是我为河南农大的建设和发展尽了一点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

苏金乐

苏金乐,195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林学会银杏分会副会长、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理事、河南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河南省花卉协会常务理事、河南中州盆景学会会长、河南省林业专家咨询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等。

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10多部,在SCI、国家一级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林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