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庆征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浓墨重彩写华章

叶永忠

  记得路遥小说《人生》的扉页上有着这么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单位、一所学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河南农业大学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那些为学校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会被人们永远怀念,这其中便有我最熟悉的校长——张琼。

悠悠岁月,情深似海

  1982年的初春,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河南农学院第二届研究生,我从江城武汉来到黄河之滨的郑州。全校仅有9名研究生,分四个专业,全都是男生。此时,学校正在由许昌往郑州回迁的过程中,教室、宿舍都极度缺乏。我们与新报到的教工一起,借居在学校西边的西藏干休所。那时生活极不方便,打一瓶热水要绕道学校几公里,我与另一位来自四川的同学不太适应这里寒冷的气候,抱怨较多。此时唯一慰藉的是室友的女朋友张琼,她问寒问暖、纾解我们心头的困惑。她像冬日里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名研究生。

  张琼也是农大农学专业毕业,留校作德育课教师。那时吃饭要自带餐具,我们有时上课要到几公里外的省教育学院或郑州师专,带着饭碗,在宿舍、教室、餐厅来回活动,极不方便。张琼所在的11号楼一层的德育教研室便成了我们几个研究生存放餐具、用餐和交流的绝佳场所。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大部分研究生都留校工作。张琼的室友也成了我的妻子,我们都住在27号楼(独生子女楼)。在那激情澎湃的年代,彼此为各自的事业忙碌着,奋斗着,虽然住在同一栋楼,但很少见面。

  1992年,张琼主持了河南省德育界首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94年,她撰写的《略论市场经济意识的泛化》一文刊载在《求是》杂志上,是迄今河南农业大学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被评为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我们都为她取得的每一份成绩而欢欣。此时本人在事业也小有成就,主编百万字的专著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持的“嵩山植物资源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张琼也在第一时间分享我们的喜悦。次年,我们都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又同时移居到39号楼。

  我的专业是植物学,在农大仅是一门基础课程,我期待在专业理论上有一个较大提升。1996年初,南京大学招聘人才,同意给我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优厚的生活待遇,并在配偶安排、住房、儿子入学等方面提供帮助。我一度想调离农大,曾先后数十次向学校请示,都未获批准。那时我们情绪十分低落,是张琼一遍又一遍地排解我们的苦闷,畅想着农大美好的未来,陪我们度过了那段迷茫的岁月。

  1999年后,张琼被提拔为校宣传部长、校党委副书记,商丘市宣传部长、纪委书记,安阳市委副书记,从此,一骑绝尘而去。

  历史总是轮回,张琼与河南农业大学注定脱离不了干系。2009年她又回到了农大,担任农大的校长。在4年零5个月的日子里,为河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21世纪初始是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并支持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许多学校抢抓机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那时我校每年仅招收三千多名学生,蜷缩在不到四百亩的校园,与河南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张琼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回农大,就不舍昼夜、满腔热忱地谋划着农大的发展。

  新校区的建设是制约河南农大发展的瓶颈,前后运作6年多的毛庄新校区又因校园中间被规划了一条市政道路而搁浅。在向郑州市长赵建才汇报新校区建设工作时,得知郑东龙子湖区尚有两块未最终确定的土地,张琼校长如获至宝,兴奋不已,顾不上午餐和连日疲劳,她当即就直奔郑东新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也都赶到了龙子湖现场。看完现场,回校就召开校党政会议,统一思想。第二天一早,她带着学校的决议和老师们的期盼奔走在省领导和省、市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最终用了不到20天时间就促成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同意农大迁址郑东新区。

  2009年8月底在黄河丰乐葵园举办的全校发展研讨会(务虚会),一改往日会风,教授们被安排在前排就座。每一名与会人员就学校的发展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张琼校长在会上表态要“带领学校行政班子勤勉工作、恪尽职守、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为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讲话振耳发聩,催人奋进。许多小组在下面讨论时说,我们看到了农大的希望,这次会议是河南农业大学历史上的“三中全会”。

  明确了目标,说干就干,决不迟疑,这就是张琼的处事风格。新校区6月份批复,7月设计,9月份开工,河南农业大学新校区建设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向前推进。

  在张琼校长的主持和身体力行的推动下,河南农业大学的各项事业步入了快车道,一项项标志性工程(成果)实现了突破。

  2009年9月,学校招生规模由2008年的4000多人增加到近8000人。9月29日,河南农业大学新校区举办奠基典礼。2009年11月,河南农业大学成为河南省与农业部共建大学。2010年10月,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批建设。2011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投入使用。2012年7月,河南农业大学成功举办百年校庆庆典。2013年4月,河南农业大学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2011计划”。2014年4月,河南农业大学2100套教职工周转房入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新校区的建设,困难重重,要开展的工作,千头万绪。正如张琼校长在离任感言中所说的那样:“分分秒秒充满艰辛,点点滴滴令人难忘。”

  国有土地用地审批极其复杂,一个流程下来,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每当遇到重要环节,张琼校长都要亲自上门,不厌其烦地向主管科长、主管处长们一遍又一遍解释,说明新校区建设是全校教职工生的热切期盼,新校区建设对于中原粮食核心区建设和河南农业大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每每说到动情处,她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有一次张琼校长与校办人员在向国土厅一位处长汇报时,反复解释不被理解,眼看多日的努力化为泡影,肩负全校的重托难以实现,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禁不住失声痛哭。哭声引来国土厅主要领导的关注,“想不到张校长将学校的发展看的如此之重,就冲着这一点,我们也要支持农大的工作。”就这样一个个难题在她的坚持下得到化解。

  曾记得张琼校长在履新、离任感言中都引用了艾青的同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她在百年校庆寄语墙上的留言是“一心想着农大,一意为了农大,一生奉献农大,一世牵挂农大!”正因为她把农大当作了自己永远的家,所以她要用心血和汗水来兑现她的承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琼校长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真诚感动了市领导,感动了省领导,感动了每一位曾经与之打过交道的同志。2009年9月29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河南农业大学新校区奠基典礼,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省长郭庚茂、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省政协主席王全书、郑州市市长赵建材等省、市主要领导如数出席了奠基仪式。陈全国讲话寄语,“新校区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河南农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希望河南农业大学同心协力搞好新校区的建设,以一流的速度、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创造高水平的项目,建设标志性的工程。”领导的关注,加快的新校区的建设步伐,最终新校区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就投入了使用。

高屋建瓴,育凤筑台

  “大学之谓也,非谓有大楼,乃是有大师。”作为一名高校校长,她深谙其中的道理。在强力推进新校区建设的同时,她一手抓科研平台建设,一手抓学科和人才建设。

针对学校科研资源分散,实验条件不足,科研人员各自为战的现状,张琼校长决心整合全校资源,申报高层次国家级平台,以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她多次深入各院系和实验室,听取工作汇报,按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要求,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保障措施。实验室重组,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她一方面化解矛盾,一方面强力推进申报工作,并多次向科技部和省政府汇报,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最终在2010年10月,我校“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国家批准立项。2013年,学校又牵头组建了“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首批“2011计划”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为加快人才的培养,学校出台了《大地学者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强作物学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修订了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多方面筹措经费支持重点学科建设。与此同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行校院两级财务分配制度,发挥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完善科技工作评价体系,加大奖励激励机制,让真正干事创业的同志得实惠,充分释放每一个教职工在学校发展中的积极性。

  良好的政策导向促使人才的快速成长,2009年,河南农业大学在第三次中原学者评选中实现了零的突破,尔后4年,每年都有人当选,成为当时拥有中原学者最多的单位之一。2012年,河南农业大学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申报中又获得了突破,成为河南省仅有长江学者的三所高校之一。

  人才培养的突破,导致学校标志性的重大成果频出。2009年至2014年,河南农业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9项,是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最多的高校之一。2011年1月,教育部专为此给我校发来贺电,祝贺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大奖。

张琼校长离开学校近十年了,河南农大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前,在浓浓的法桐树荫下,不时有人指着一栋栋欧式建筑向游人自豪地介绍,这些都是当年张琼校长领着我们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建成的……。

  时光远去,我们也都成了年近古稀的老人,目睹了学校40多年来的变化,感慨良多。每当听到学校教学、科研频传的捷报,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林荫大道,或坐在窗前欣赏着龙子湖的美景,那一个个为农大接续奋斗的老师、领导、同事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2003--2018)、河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2003--2020)、河南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2003--2021)、河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2008--2021)等职。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出版著作35部、近2000万字,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被评为河南省百名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获校教学奉献奖,是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道德模范和首届最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