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庆征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我自1983年7月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工作,至2013年12月31日调任黄淮学院党委书记,在母校工作了30年。这30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我为能有机会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报效母校而深感欣慰。30年转眼即逝,但往事却历历在目,在母校12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想讲的话、要说的事很多很多,那真是说不完道不尽啊!这里仅将我进入校领导班子期间,与我分管工作有关的那些难忘的事,择其几件作以回顾,权作奉献给母校百廿校庆的礼物,以此表达一位老学子的拳拳之心。

再次申报省级文明单位的绝境逢生

  2003年,我校首次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获得成功,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校上下为之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8E5A

  2008年,按照省级文明单位管理规定,我校需要重新申报省级文明单位,如果申报成功,就继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否则,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就会被取消。然而,我们学校当时遇到了特殊情况:因为学生宿舍先后两次失火,虽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并不大,但消防部门仍给了黄牌警告,在这种情况下申报省级文明单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申报工作面临如此绝境。而我深知此次申报工作的分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荣誉,而且也事关每位教职工的经济利益,申报工作必须迎难而上,只能成功,没有退路。因此,我和副校长柳娜作为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深感压力很大,但我们坚信有校党委的坚强领导,有全校教职工生的共同努力,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能攻克。为此,我们要求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把工作做实、做细,确保万无一失。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第一生活区的整治,虽然在第一次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时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大改观,但还有不少遗留问题,有的还是难啃的硬骨头,还有已整改过的问题又出现反复的情况,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申报省级文明单位就更无希望。于是,校党委、校行政进行全校总动员,下功夫做好第一生活区全面整治工作,打一场攻坚战。经过半个多月的集中综合整治,第一生活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申报扫除了一大障碍。

  在此基础上,学校花大力气高标准做好其他方方面面的有关工作。在全体农大人的艰苦努力下,这次省级文明单位申报工作几近完美无缺,省考核组为之感动,给予了充分肯定,申报工作绝境逢生,把不可能变为现实,全校教职工生皆大欢喜,再次为之振奋,倍受鼓舞。

进入全国就业高校50强的背后故事

8FFD

2006年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

17F5B

2009年毕业生就业会议

  2011年5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2010-2011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又称‘全国就业高校50强’)交流会,我校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50所高校名列其中,我和招生就业处处长张留占代表学校参加了这次会议。时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并讲话。会上,杜玉波对我校的就业工作给予了肯定,并为我校颁发奖牌。我们为我校能获得当时高校就业工作的最高荣誉而欢欣鼓舞,更忘不了这一荣誉背后多年来全校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而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农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上处于劣势地位,我校更是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如何克服不利的形势,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成了学校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1582C

2010年招生就业处代莉老师正带领大学生创业中心学生查看创业项目

  我们学校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作为就业的主攻方向,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就业工作品牌。一是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上下功夫。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就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建功立业。由于工作有力,一批又一批毕业生踊跃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创业。二是在组织优秀毕业生参加选调生上下功夫。许多优秀毕业生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加入到选调生的行列,曾经多年我校选调生毕业生的数量在全省高校中一直处于首位。三是在选拔优秀毕业生当村官上下功夫。我校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专业优势,认真选拔毕业生到农村当村官。为了更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008年,学校率先在全国开办了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又称“村官”专业),一时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四是在其他形式的基层就业上下功夫。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报考基层公务员、参加西部志愿计划、“三支一扶项目”、志愿服务贫困县建设等,我校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曾连续多年居全省高校前列。

  经过全校上下的齐心努力,积极探索,我校就业工作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成为全省、全国就业先进典型,曾多次在全省大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尤其是2008年、2010年先后两次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正因为我校就业工作成绩突出,2011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就业50强高校,同年,在我省成立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上,我校被确定为会长单位,时任校长张琼任会长,我任秘书长,招生就业处处长张留占任常务副秘书长。

实现“挑战杯”全国大赛最高奖的最新突破

14A0C

1302A

  我校以抓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为契机,带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并不断创造佳绩,多次获得省特等奖、全国银奖、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但是,我校曾多年没有拿到“挑战杯”全国大赛的最高奖项,这也成了我们当时的一个心结。时任校长张琼问我什么时候能拿到一等奖(金奖),我表示争取早日解决。我向校团委的同志转达了校长的意见,一起研究参加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要求要早着手,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运作,必须突破。同时,要加强与教育部有关领导、专家的沟通。

  7月份我和负责此项工作的校团委副书记马菲专程去教育部汇报。这次去北京交通上很不顺,头天订好次日上午的机票,等到第二天却接到通知,因天气原因,我们乘坐的那班航班取消了,而教育部那边已约好下午见面,怎么办?我们只好改乘动车(当时尚无高铁),可时间紧急,已经没有座位了,只能先上车,再买票了。上车后发现人很多,根本找不到座位。当时,我的腰椎病复发,站在车上不久就难受,这样很难坚持到北京。马菲建议到安阳下车,换成轿车,我认为可行,于是,马菲立即联系安阳同学,把车准备好,我们就从安阳下车,改乘轿车。经过几个小时的急速行驶,我们终于按约定时间到达了北京。由于王照兰先期到达,做好了准备工作,我们开展工作很顺利,教育部的有关领导、专家听了我们的汇报后很高兴,对参赛项目也很认可,我们心里也就有数了,于是,准备乘当晚十一点多的飞机返回。不巧的是,我们登机后不久就得知因郑州有雷雨飞机将晚点起飞,一直等到十二点多又被告知飞机明天早上八点起飞。我们被安排到附近的宾馆临时住下,这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早上六点我们又起床,匆匆忙忙赶往机场,终于飞机按时起飞了,我们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下了。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这次由宋凯等八位学生完成的作品荣获一等奖,终于实现了这一大赛最高奖零的突破。2012年11月,王灵光等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实现该项大赛最高奖的再次突破。

  我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一直很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做过许多努力。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在河南高校率先开设创新创业讲座,邀请创新创业的成功校友回学校为在校生作报告,之后又开设了选修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技能。二是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方面搭建平台。为了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机构、有平台、有场所,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第一家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建设300多平米的创新创业中心平台,开创了全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河。另一方面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20万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学生申报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的,可以获得经费资助。三是注重培育典型,以此引导和带动更多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王灵光就是学校培育出的创业典型代表。王灵光2010年4月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得知消息后,我邀请时任团省委副书记侯红一起到漯河实地考察指导。我们看后都很受感动,一致认为项目选的好,学生们干的也好,王灵光是个难得的创新创业好苗子。回到学校后,就决定把王灵光当作创新创业的重点对象扶持,学校和他所在的农学院都提供了经费支持。王灵光的创新创业有声有色,先后荣获“2011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第十七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学校还对体育学院学生孙广2009年创立的河南花木博士服务有限公司进行重点扶持,为他的公司在校内解决了6间工作用房和建温室所需的场地,提供创业资金,使公司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在社会上广受好评,成为我们学校又一个创业典型。

在此期间,经学校扶持成长起来的创新创业项目共有几十个,有些学生后来成为全省、全国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为此,我和时任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张留占2013年主编出版了《创业教育在农大》一书,对这一时期我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进行了报道,2009年4月,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来我校视察时,深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考察长达半个多小时之久,对我们的工作大加赞扬,充分肯定。

新校区建设监督工作的顶层设计

  2009年9月,我校开始新校区建设。汲取之前有些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上出现的腐败问题的教训,学校要求加大对新校区建设的监督力度,确保不出现腐败问题。新校区建设投入资金多,周期长,情况复杂,监督工作不仅责任重大,而且任务繁重,人手也少。怎么搞好新校区建设的监督工作,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我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副指挥长,心里也是没数。但工作再难,只能知难而进,这是职责所在。

333A3

13443

  为了做好监督工作,首先必须搞好顶层设计,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学校确定了新校区建设总体目标和要求,即新校区建设要实现“两高”:高质量、高效率;“双零”:零违纪、零违法。同时,制定了“三权分设”的工作机制,即将新校区的建设权、招标权和监督权各自分设,在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之下设立四个工作机构: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建设办公室,负责建设工作;招标办公室,负责招标工作;监督办公室,负责新校区建设的整个监督工作。四个办公室各自独立,职责分明,既相互制约,又互相配合。

1B9B5

1C5C4

1E19A

16326

建设中的龙子湖校区

1CDC4

  实践证明这一顶层设计不仅具有科学性、创新性,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正确的顶层设计为新校区建设,尤其是开展监督工作提供了保障。在具体的监督工作中,监督办的同志们认真履行职责,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监督,严于律己,监督工作成效显著,省纪委、省委高校纪工委对我校的做法很肯定,有关领导亲临现场考察建设和监督工作,并在工作简报上转发了我校的监督工作经验,兄弟高校也前来学习。

1DC7B

24F2F

2022年龙子湖校区鸟瞰图

  正是因为新校区建设监督工作富于创新,卓有成效,学校纪检监察整体工作运行良好,我校在2011年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全省纪检监察系统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这是继2006年我校受到表彰后的又一次表彰,成为连续两次受到表彰的高校之一。

百年校庆的台湾之行

  2012年7月6日,是我校兴办高等农业教育100年。为了主办好百年校庆,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其他校领导任副主任,有关同志为成员的校庆筹备工作委员会机构,下设办公室等9个工作机构。根据学校安排,我兼任校庆办公室主任,在整个校庆筹备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事情,但让我最难忘的还是台湾之行。

  校庆工作尽管头绪很多,但厘清校史最为重要,也迫在眉睫。我校在此前举办的两次校庆,都把建校时间认定为1913年,建校源头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但在2011年6月时任校长张琼和张朝阳在台湾参加活动期间,通过台湾“国史馆”的相关资料,了解到我校很可能是1912年由河南高等学校“改办”而来,其前身为1902年创建的河南大学堂演变改办而成。这一大发现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我校的建校源头和校史的重新确认。为了进一步了解台湾“国史馆”有关我校建校的历史资料,走访在台湾的校友、校长张琼安排我带队春节期间尽快去台湾。于是,我和许科红、赵明善、张朝阳等一行6人于2012年2月1日(正月初十)启程前往台湾。尽管此时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之中,我们对春节也意犹未尽,但事关学校校史和校庆的大事,大家都还是不得不暂时与亲人告别。

10679

杨德东副书记前往台湾“国史馆”查阅我校改办批件

台湾“国史馆”藏——咨覆河南都督:高等学校改办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安置旧有各生办法,应准立案

  紧接着,我们就开始紧张地工作。我们专程前往台湾“国史馆”,再次调阅了保存在那里的民国教育部批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专字第895号档案。这份档案保存完好,我们为见到如此珍贵的校史资料而兴奋,同时,也为该馆的档案管理水平而赞叹,这些资料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仍保存完好无损,是多么不容易。于是,我们一边认真查看,一边拍照、录制视频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了河南高等学堂和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时期的部分毕业生在校学习成绩单和履历档案,以及部分早期创校先驱的生平史料,这些资料也是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很珍贵,其中就有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校长张鸿烈1911年的毕业成绩单,我们当即就复印下来,我亲手把它送交给他的儿子张正中,张正中手捧跨越了101年历史的珍贵史料,十分激动,再三表示感谢。

  在台期间,我们登门拜访了一些校友,先后拜访了洋菇种植专家胡开仁、农业企业家管守严、凤梨种植专家李多瑄、中央大学教授曾峻峰等杰出校友。这些校友年事已高,年龄都在八九十岁,他们对我们前来看望他们感到很激动,很欣慰,我们转达了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问候,并送上校庆请柬,邀请他们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采访录制了校友们回忆当年的求学生活、讲述在台所作的贡献和对母校未来期盼的视频。我们还寻访参观了冯汶波、栗鸿兰、杨绍薄、邹定华等杰出校友创建并长期供职的士林园艺所。杰出校友、台湾水土保持之父、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周恒教授之子周薄生在接受采访之后,专门将周恒先生及与其一起任教于该学院的校友生平材料寄送到我们入住的宾馆,这些材料对我们学校来说也是难得而又珍贵的,我们对此深受感动。

15FDE

农林两科首届毕业生毕业生名册报民国教育部准备案

10188

  为了更好地与校友交流,了解更多的信息,我们召开了“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台湾校友座谈会”,我代表学校对校友们曾经为母校工作的辛勤付出和一直情系母校表示感谢,对各位校友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赞赏;介绍了学校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和百年校庆的筹备情况,邀请大家参加百年校庆,欢迎校友们回母校看看。校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对祖国大陆、对母校的思念之情和很想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的愿望。座谈会结束时,校友们齐声祝愿河南农业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我们还通过其他不同途径,收集了校庆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和照片、实物等。大家还参观了台湾大学校史馆,不仅了解了台大的校史,而且也发现了该馆的特色,为我们建设百年校庆校史馆提供了借鉴。

  这次台湾之行,虽然时间短,但收获颇丰,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2月7日,我们离开台湾,满载而归,顺利回到学校。

  正是以上次在台湾的发现和此次台湾之行进一步获得和掌握的史料为根本依据,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还原了我校的办学历史,追溯到真正的建校源头,才有了百年校庆的基础和前提,校庆筹备工作得以顺利展开,扎实推进,并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齐心努力,百年校庆圆满成功,成为一次史无前例的校庆,一次无与伦比的校庆。


  作者简介

  杨德东男 中共党员 1957年10月生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1983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牧医系牧医专业后留校任学生辅导员

  曾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黄淮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