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庆征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1996级

谢迎新 丁振涛 岳艳军 苌建峰

  今年7月6日,母校将迎来120岁生日。回想起在母校的学习、生活往事,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倍感亲切,一切仿佛是昨天。

  1996年那个炎热的夏天,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稚气未脱的青年学子投入到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怀抱。到现在我们还清晰的记得,刚进入校门,就受到学兄学姐们的热情接待,他们带我们去办理入校手续,帮着将行李带到宿舍,带我们去领被褥、餐具等生活用品,并告知餐厅地点、开饭时间、生活用品商店的位置……学兄学姐的真诚让我们这一群离家的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图片

  农学院1996级毕业合照(摄于2000年)

  半个月的军训生活,在骄阳与烈日下,我们挥洒汗水,累并快乐着。我们也曾经抱怨过教官的严苛,但后来还是明白了学校的希冀和良苦用心。当时学习风气很好,大家读书的热情高涨,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内外的书社随处可见捧着书的同学们。学校晚上10点要统一熄灯管理,同学们每天晚上都会自觉去3号楼上晚自习,直至9点多钟快要熄灯才会离开。现在想想,往事历历在目,暖意融融,令人回味。

幸得良师益友

  “遇良师,得良友,拥良伴”乃人生三大幸事。遇到班主任谢青芳老师和农学院的辅导员孙巍峰老师是非常幸运的。谢老师在我们心目中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说话永远是那么和风细雨,时刻都在关注着每一位同学的思想变化、学习及生活情况。军训期间,天还未亮,我们就要在11号宿舍楼前集合晨练,而谢老师总是早早就等在那里,见到每一位同学,总能亲切的喊出名字,此时,我们也总能感受到其他班同学投来的充满羡慕的眼光。军训结束后,谢老师仍然一如既往的关心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在周二班会时谆谆教诲,多次强调过去的成绩已成为历史,大学期间千万不能放松学习,要多读书,读好书。

图片

2000年春季在鸡公山开展《土壤地理》课程实习

  记得有一次班会,谢老师为我们请来了农学院青年教师——华中农业大学1995届土壤学博士介晓磊老师为我们做主题班会。介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对我们言传身教,告诉我们既然已经成为农大学子,就已经与“农”结缘,鼓励我们要抓住机遇,学农爱农,行行出状元,争取学业有成,将来报效社会,服务三农。同时特别提醒我们,要注重英语的学习,往届拿不到学位证的同学多是由于英语考试不过关。除了多听校园的英语广播外,还建议我们买多波段收音机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听了介老师的教诲,我们班开始注重英语的学习,毕业时没有一名同学因为英语成绩而影响毕业。现在想来,真庆幸刚入校门就能得到这样的教诲。

  孙巍峰老师作为农学院刚刚留校不久的辅导员,既是老师又是我们土化专业1991级的学长,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格外关心,可谓亦师亦友。他经常到我们班级宿舍交流谈心,鼓励我们多参与社团活动,要勇于展现自己,锻炼自己。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在军训期间,班级之间进行拉歌游戏,孙老师为了活跃气氛,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现场为全院新生演唱了一首军旅歌曲《小白杨》,嘹亮的歌声让我们至今难忘。

  为我们做入学教育的是时任农学院副院长的谭金芳老师,也是为我们土化专业讲授《植物营养学》课程的专业老师。谭老师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帮助我们规划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给我们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毕业之后一定要拿到“两个小本本”,一个红色的(毕业证)、一个绿色的(学位证);二是进了大学校园,我们的生活轨迹就应该由教室、图书馆、操场、宿舍“四点一线”所组成。现在想来,这两点要求几乎成了多数同学大学生活的全部。

回忆青葱岁月

  上世纪90年代的农大学子印象最深的应该要数每周五晚上可以免费观看的露天电影了,放映地点就在现在文化路校区工程楼东边与8号宿舍楼西边的一条南北路上,持续多年,俨然成了农大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周边高校的学生纷纷串场。一起看电影也成了班级之间、男女生之间活动交流的重要方式,相信很多农大师生都记忆深刻。周五下课之后,同学们通常会先跑到学校西边的黄河食品城买点瓜子,然后早早的吃过晚饭,带上军训配发的马扎去占位置。我们班虽然男生居住的11号楼距离放映点更近,但经常是女同学从她们居住的12号宿舍楼过来帮助占位,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不好意思。

  还有一件趣事就是每年一度的元旦游园晚会,由校团委、校学生会共同举办,通常提前一天,学校和各学院的学生会就开始布置会场,活动多为有奖小游戏,比如猜谜语、套圈、飞镖等。虽然活动奖品价值不高,但还是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因为已经形成传统,外校的学生也常在这一天闻讯而来,直到凌晨新年到来、活动结束才满载而归。

图片

  1997年春季在碧沙岗公园开展《植物学》课程实习

  我们土化1996级的同学作为最后一届统招生是幸运的,大学四年无需缴纳学费,同时还有专业补助和覆盖面很大的奖学金可以拿,虽然金额不多,但对于几乎全部来自于农村的同学来说无疑是节省了一大笔开支,极大地减轻了家庭负担。为了锻炼自己,有部分同学采取双休日外包团校、工大、财专等几个影院的形式体验生活,还有同学在校内勤工助学,也有同学利用周末到郑州商业区路口发传单或者售卖拖鞋等小商品赚一点生活费。虽然我们这一代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但在校期间生活还是普遍拮据,这也造成了我们的生活阅历极其丰富,对当前的幸福生活也无比珍惜,也更能深刻体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真谛!

喜迎百廿华诞

  转眼间,我们土化96班29位同学已从母校毕业22年了!时过境迁,母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拥有文化路、龙子湖和许昌三个校区,曾经文化路校区(老校区)的11号宿舍楼、第一学生餐厅也因农业路高架的修建而不复存在。但老校区的3号教学楼,楼前的中心花坛,楼后长满爬山虎的图书馆,以及一幢幢宿舍楼和实验楼,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向往,是我们对青春的回味,对往事的追忆,更是对母校的眷恋。

图片

  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1996级毕业合影(摄于2000年6月20日)

  后排左一为苌建峰、左四为谢迎新、右二为岳艳军;第二排左一为丁振涛

  这些年,我们凭借从母校汲取的知识和本领,在“知农、爱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大学毕业之后,有10多位同学继续深造,从硕士到博士,一步步成为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班里同学有在母校任教的,有到其他农业院校以及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发光发热的,也有到省内外的农业部门服务地方的,更有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默默奉献的。这些年,同学们无论何时何地,总能把母校的教诲记在心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在母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农业节本增效为目标,为作物提质增产、农业科技进步、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优质的服务,为打造绿色生态农业而默默奉献!

  喜迎母校120周年校庆之际,距离我们土化1996级入校已26年,母校对我们的教诲终身受益,“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时刻激励、鞭笞着我们前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以母校为荣,为母校骄傲!

          ——谨在母校百廿华诞之际,撰写此文以纪念我们曾经走过的流金岁月。


  作者简介

  谢迎新

  谢迎新,男,生于1976年8月,河南西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6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2003年6月硕士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2006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毕业回母校工作。

  丁振涛

  丁振涛,男,生于1978年10月,河南省漯河市人,2000年6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现任职上海永通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岳艳军

  岳艳军,男,生于1975年5月,河南省淇县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2000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2007年硕士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现就职于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产品研究院总农艺师。

  苌建峰

  苌建峰,男,生于1978年1月,河南巩义人,高级实验师。2000年6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后留校工作。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和2009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