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您!

今天是
首页 > 学院概况 > 走进校园

走进校园

校园文化 |  形象宣传 |  校园风光 |  校园生活 |  学校地图

 

  走进校园


   校名: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源自创办于1902的河南大学堂,其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与中华民族近现代风起云涌的历史休戚与共,沉浮相同。从创办初期的教员20人、学生200人,发展到今天教职员工2000人、各类在校生32000余人,校名的更迭见证了曲折、昂扬的发展道路。
  1902年,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而施行庚子新政,教育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河南大学堂应时而生,目标定位为“作育人材、修明学术”,成为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其后,河南大学堂先后改称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1912年,民国肇造,河南高等学校结合河南地理、气候和科技强国梦想,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本科),河南高等农业教育自此发轫。1927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中州大学合并成立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改称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1930年,中山大学改称河南大学,学校名称变更为河南大学农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称为河南农学院,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响应号召搬迁至许昌办学,更名为许昌农学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陆续回迁郑州,恢复河南农学院名称,并于1984年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河南农业大学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高校;2012年,河南农业大学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建高校;2013年,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这些辉煌的发展成就彰显了学校厚重的办学底蕴,更赋予了“河南农业大学”这一名字更多的意义和期许。

  校徽:
  河南农业大学校徽为正圆形,主色调为绿色,与学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和谐统

logo

一,象征着生机勃勃、开拓奋进的发展活力和河南农大人纯洁、包容的胸怀;校徽中央由金色的麦穗、白色伸展开的书本和白色三角塔型图案构成,代表勤奋学习、丰富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书本放置于左右对称的麦穗根部,寄以植根沃土,用科学知识推动农业发展,富足人民生活的美好寓意,书本上被麦穗环绕的三角塔型图案,更被赋予河南农大人勇攀高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心绿色圆形与校徽边缘绿色圆环间白色底纹上,河南农业大学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均匀排布,其间以红色五角星相连,庄重大气,严肃认真,展现了学校厚重质朴的内在品格。

  校歌:《绿色颂》
 gepu “滔滔黄河岸边,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每当《绿色颂》的歌声响起,河南农大人立志兴农报国的质朴情感随着歌声流淌而出。这首旋律优美,歌词质朴,意境高远的歌曲正式发布于1999年,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精神信念的高度总结和升华。
  绿色是农作物的主要颜色,是农业文明的代表颜色。在中国文化中,绿色有生命的含义,象征着生机勃勃、清新无邪,选用“绿色颂”作为河南农业大学校歌名称,最能彰显学校特色,最能展现学校风貌,最能吐露河南农大人拳拳学农、爱农、兴农之心,得到师生共鸣和社会各界认可。歌曲内容既包含了学校驻地“黄河岸边”、“中原沃野”等地理特色,更充分表达了河南农大人“甘愿为农业奉献”、“振兴中华担在肩”、“愿为绿色献青春”的胸襟、气魄和志向。整首歌曲结构严谨,曲风朴实,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一经推出便深受师生喜爱,在校园内外广为传唱。 


  办学理念:厚生丰民
  “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意为使人民生活富足、充裕,此处寓意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科技文化水平,改善和深厚国民素质;“丰民”,语出《国语•周语》,“以养物丰民人也”,意即养育万物以使民生丰足的人,此处“丰民”寓意通过农业促进百姓富足、社会进步。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开办的最基本、最根本的宗旨和目的,河南农业大学“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既有浓厚的农业特色,又蕴含河南农业大学立志扎根沃土,以教育、科技振兴农业,泽被苍生黎庶,促进人民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自学校成立伊始,一代代河南农大人为此目标而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为解决河南人民温饱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美好愿望也成为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大人铭记于心,始终担在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校训:明德自强 求是力行
  河南农业大学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是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和源头。1912年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启了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根植中原沃野的河南农业大学百余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逐渐形成了“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激励一代又一代农大人躬身耕耘,奉献“三农”。
  1924年,时任校长常志箴先生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演变为今天的“明德自强求是力行”。这一校训是河南农业大学和农大人心目中最具特质的文化符号,是河南农业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建校伊始,农大人就辛勤耕耘于中原沃野,与大地最为亲近,孕化出大地般的浩然明明之德。这“明明之德”包含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守诺重信、脚踏实地;弘农爱国、奋发有为等等丰富的内涵,是河南农业大学以及农大人最为鲜明的特质。“自强”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百年农大成长之路曲折蜿蜒,饱受磨难,唯立志以强国、服务“三农”以报国的自强精神激励着农大人矢志不渝、不屈不饶。“明德自强”其意就在于倡导农大人要立德修身,修明胸怀天下之浩荡精气,弘扬奋发图强之壮阔正气,坚忍不拔,勇担重任,富民强国。
  1902年河南大学堂筹建之初便将“作育人材”、“修明学术”作为其初衷。1912年改建为农专时,时任校长时经训先生慷慨陈词:“河南土宜人性最与农业相宜……河南农业不求改良,无以植工商之基础,即难与世界列国相竞争。”1929年,时任河南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王陵南教授这样描述学校的使命:“农科是河南全省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也是黄河流域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对于一切农业问题……皆须担起解决的责任,也就是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秉承此念,百余年间河南农业大学历经战乱炮火搬迁流离、院系调整割爱援建、文革浩劫十年动乱……数易其址不坠科教之志,几更校名愈彰兴农大任,在中原大地上追逐明德修身、自强爱国的伟大梦想。
  “求是”源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是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人自己对价值、理想或规律的主动追求和探索,“是”是事物的本质、本源和应有的运行规律。“求是”就是探究事物规律,把握事物本质,发现真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农大人持有的治学和做事态度。“力行”语出《论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是努力去做,“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农业教育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力行”即陶行知先生讲“知行合一”。因此,“求是力行”蕴含的是农大人遵循规律、探究真知的治学精神,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理念,尽职守责、实事求是的行事准则和不尚空谈、躬身实践的务实风格。
  校训如此,事必应然。上世纪70至80年代,学校胡廷积、苏祯禄等教授主持全省小麦、玉米高稳低优重大协作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小麦、玉米大面积增产,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的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河南农业大学连续主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粮丰工程,先后创造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15亩连片亩产全国最高纪录、小麦万亩核心区亩产全国最高纪录、夏玉米同面积世界最高产量纪录,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连续获得5项国家科技大奖,主持建设了全省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推进校地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是全国农业高校和全省高校的唯一。这些骄人的成绩是孜孜以求探寻科学奥秘的博观约取,是脚踏实地以贡献求发展的厚积薄发,这些成绩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恰是“求是力行”最好的注解。正如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所说:“你们农大人把论文写在了粮食丰产上,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时至今日,在社会快速变革、社会喧嚣浮躁的现代,“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更有指导意义,它始终教育我们不为浮华所动,不为投机取巧所诱,保持“默读大海,飞瀑流泉”的自然姿态,坚守大学的安静与朴实,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河南高等农业教育这片园地,书写下以教育和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朽篇章。

  农大精神:弘农爱国 求真创新  厚德质朴  包容奋进
  2012年,为庆祝河南农业大学兴办高等农业教育100年,培育和弘扬学校特有的精神品格,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面向校内外广泛征集,经过组织不同层面的专家、老师数次讨论,最终凝练总结形成了“弘农爱国、求真创新、厚德质朴、包容奋进”的“农大精神”。这十六个字是河南农业大学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推出后得到广大师生、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成为河南农业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弘农爱国”是河南农大精神的内在本质。“弘农”就是以弘大刚毅的决心和意志大力发展农业,矢志兴农,探寻农业现代化之道,是河南农大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始终不渝的责任担当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河南农大人的天然情感和旷世情怀。无论是反美声援北京,还是著名的八教授声援学潮等等爱国行动,都是河南农大人谱写出来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民主壮歌。
  爱国不尚空谈,爱国必有爱国之才,必需恰当的途径。农大人以“弘农”之天职而达“爱国”之意旨,献身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等教育,正是此意。“弘农爱国”是河南农业大学最深刻、最显著、最首要的特征,它体现了农大人讲政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农大时刻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联、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决心和勇气,更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农大人发愤图强,争创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实现新突破的精神支柱。
  “求真创新”是河南农大学术精神的精髓。“求真”不仅是探究事物规律,把握事物本质,发现真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是学者应有的正确的治学态度。“求真”不仅首先在于探索真理,实事求是,还在于体察天道,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农大人以农为本,性情最与天地自然接近,为师者谦和纯厚,为学者务实求真,求真,做真人,是农大人的真实写照。

  “创新”是一个形容新生事物生成化育的词汇,就是做出、造就出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东西。“求真”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求真的目标和归宿。奠定在求真基础之上的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大学活力之源,它体现了河南农大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农大以新校区建设为主驱动的跨越式发展及其取得的成效,如实现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十一年创历史新高,连续获得6项国家科技大奖等等就是这座大学求真创新精神的明证。

  “厚德质朴”是河南农大人鲜明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厚德”是借大地的无比深厚来形容人的德性的淳朴敦厚,实际上就是大德、深厚的恩德、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质朴”,质朴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用来形容人天真自然,不假饰伪,既如仁者乐山又似善者乐水,任生命纵横往来。
  河南农大人百年来辛勤耕耘于中原沃土,与大地最亲近,性情不断得到大自然的洗练和陶冶,孕化出大地般的纯朴厚德。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不仅为河南农大人提供了施展才艺本领的广阔舞台,而且也培育了河南农大人厚德质朴的优秀品质,孕育了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独特大学品格。厚德质朴,就是要一诺千金、无私奉献、脚踏实地、严谨科学,就是要安安静静地办学、讲学、求学,像老黄牛一样,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河南高等农业教育这片园地,谱写下以教育和科技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不朽篇章。
  “包容奋进”是河南农大精神的状态和风貌。“包容”蕴含的是宽阔的胸怀和气魄,其字面的意思宽容、容纳,实质是“仁”,是爱人,是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包容是和谐的前提,是大爱之源,是良好环境氛围的内生动力。“奋进”,原意为向前奋进,现引申为振奋向前、奋勇前进、奋斗进取,表示河南农大人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状态。
  包容奋进精神,体现着一所大学的胸怀,他是对学术观点、师生个性特点、干事者、探索者、执着精神的包容,是建立在基本底线之上的“自由精神”。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时代,有包容才有奋进,包容成为奋进的必备条件,两者有机结合为具有民族感和时代感的一种精神态势。
  概言之,“农大精神”的整体含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民主文明和谐而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古训,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厚德质朴的品格、求真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包容奋进的状态,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步伐,开创新局面,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校风:团结勤奋  严谨求实
  传承百年治学风气,作育世纪校园文化。朴素的河南农大人自建校伊始便注重摆正做人、做事、治学、求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胸怀品格、人生态度、治学理念之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风历久弥新,被一代代继承并发扬光大。
  “团结”二字其核心讲的是包容、友善、奉献、集体精神,倡导百家齐鸣百花齐放,倡导助人助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奉公无私不计回报,倡导众志成城戮力同心;“勤奋”一词其核心讲的是拼、韧、坚三个字,展开来讲“拼”就是勇于任事、用尽全力,“韧”就是顽强不屈、愈挫愈勇,“坚”就是认定目标痴心不改。学海遨游、科技兴农唯有“团结勤奋”方能定品性、成大事。
  “严谨”、“求实”二词其实为一个意思,即以严肃谨慎、脚踏实地的态度去探求科学真理、治学教学。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教书育人容不得丝毫偏差,求学求知要不得松垮浮华。我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河南农业大学老教授吴绍骙先生历来推崇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其在世界上首先在田间证明作物育种“杂种优势”、开创我国“南繁北育”先河的丰硕成就也由此而来。

1 2 3 4 5